玻璃之城岂容散兵游勇
2007年以来,沙河市共拆除玻璃生产线194条,引导组建大型玻璃集团。
在河北省沙河市,提起桃园新村生态园,远近闻名。潺潺的流水,满眼的绿意,耳边的鸟鸣,使每一位到这里的客人流连忘返。然而,很少有人知道,2007年7月5日以前,这里烟囱林立,污染严重,是一家小玻璃厂所在地。
沙河市环保局局长梁景海告诉记者,集中拆除烟囱是要表明沙河市淘汰落后产能的决心。桃源新村生态园的建成则是沙河市调整传统产业结构,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缩影。
□扶大压小疏堵结合
■引导企业转产改造
沙河市被称为“中国玻璃城”。然而,大而不强、散而不聚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沙河玻璃行业。小玻璃的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、能耗高、污染重,小玻璃企业的这种粗放式生产方式,对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加重,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。
2007年,沙河市被列为河北省“双三十”单位,节能减排成为不折不扣的硬指标。作为全市主要产业之一的玻璃行业,首当其冲。按照国务院《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》,“十一五”时期淘汰3000万重量箱落后玻璃产能,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沙河市。
2007年~2009年,沙河对日熔化量不足100吨的玻璃生产线全部予以关停淘汰,共拆除生产线194条,淘汰落后玻璃产能4268万重量箱。到2009年底,沙河已全部完成“双三十”节能减排承诺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。
为确保关停到位,沙河市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落后玻璃产能退出机制,疏堵结合,积极引导淘汰企业进行转产改造,最大限度维护社会稳定。一方面做好小玻璃企业主的思想工作,引导他们实现产业转型;另一方面制定具体的财政补贴办法,对被爆破拆除烟囱的玻璃企业给予经济补偿。
沙河市在原有的小玻璃聚集区进行统一规划、设计,先后开发建设了紧固件加工园区、玻璃深加工园区等不同类型的新型产业园区,积极引导关闭企业进驻园区进行转产改造,并在办理手续、立项审批和银行贷款等多方面给予优惠。
为鼓励停产玻璃企业尽快转产,沙河市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,如玻璃企业转产新兴产业的,免收规费;对企业的所有收费全部返还,作为其转产资金;转产企业所建厂房,如暂时难以租出,由市政府先垫付租金,以补偿企业损失。同时对个别行动迟缓,在拆除烟囱过程中不积极、不主动、擅自拖延减排进度的,环保、电力、公安、工商、安监等部门联合工作,综合施治。

图为某玻璃集团生产线。记者刘海涛摄
截至目前,沙河被关闭的玻璃厂已有85%以上实现了顺利转产。通过转产改造,在原有的小玻璃聚集区先后开发建设了紧固件加工园区、韩国特殊钢加工园区、玻璃深加工园区、房地产开发园区和餐饮服务业园区等五大不同类型的新型产业园区。
胜利玻璃厂成功开发为居民小区,金华玻璃厂转产为生态型饭店,金沙玻璃厂改建成康达私立小学,其建设之快、效益之好,成为关闭玻璃企业转产改造的典范。
□科技创新集群发展
■拓展产业发展空间
按照新材料、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装备、新产品、深加工“五新一深”的要求,沙河市实施了总投资100亿元的产业升级和战略转型项目,组建了中国玻璃沙河集团,打造中国玻璃科技工业城这一区域品牌。
如今,除迎新、大光明、吉恒源等老牌企业外,安全、长城、鑫利、德金、正大、千山等一大批企业迅速发展壮大,沙河玻璃行业告别了“小”玻璃时代。
大园区集聚大产业,大产业带动大园区。建设工业园区,打造引资平台,聚集企业集群,是拓展沙河玻璃产业发展空间的出路所在。规划占地36平方公里的金百家玻璃工业园区聚集了各类玻璃企业77家,玻璃生产线98条,其中优质浮法生产线11条、格法70条、压延14条、玻璃砖3条,年产各种规格玻璃近6000万重量箱,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2%。
在玻璃行业做加法,不仅体现在企业规模的扩大上,还体现在产品种类的增加和产业链条的延伸上。
沙河市坚持走专业化、差异化、功能化、循环型的发展道路,积极发展特种玻璃、功能玻璃等产品,使玻璃产业向深加工、多品种、高质量、高效益发展,推动玻璃产业由低端普通玻璃向高端特种玻璃升级转变,由玻璃原片向深加工功能玻璃转变,由建筑玻璃向电子光学玻璃升级转变。
河北迎新集团有限公司日熔化600吨在线LOW-E玻璃生产线结束了沙河不能生产高档玻璃的历史;总投资29.5亿元的太阳能薄膜电池项目的奠基,标志着沙河玻璃产业由传统玻璃业向绿色玻璃业转变。
相较于企业规模、产品种类、产业链条,技术含量方面的加法则更有学问。
为实现从玻璃大市向玻璃强市的转变,沙河市委托武汉理工大学编制了《沙河市玻璃产业发展规划》,成立了沙河市武汉理工大学玻璃技术研究开发中心,建立了玻璃产品质量检测平台和玻璃产品缺陷快速诊断与分析平台。
沙河市引导企业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为突破口,实施了一批节能、节水、综合利用、污染治理、清洁生产等项目。2009年,沙河市建设了一批玻璃窑炉富(全)氧燃烧、余热发电、脱硫除尘、电机变频技术改造等尖端节能减排工程,其中投资1.74亿元,完成了6家窑炉余热发电和富氧燃烧改造项目,投资1.3亿元,完成了6条玻璃熔窑烟气脱硫工程改造。
沙河市在功能性玻璃产品领域实施了一批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,并在全市骨干企业进行建设投产,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,有力推动了玻璃产业向市场高端迈进。目前,投资7.8亿元的Low―E在线镀膜玻璃项目已建成投产;投资29.5亿元的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已进入产业化。
□数量减少质量提高
■财政收入快速增长
有这样一组数字:2006年沙河玻璃企业有176家224条生产线,浮法4条;2007年有95家140条生产线,浮法9条;2008年有86家120条生产线,浮法11条;2009年底为60余条生产线,其中20条浮法线。
从这样一组数字可以看出,玻璃行业的生产线数量不断减少,但产品数量质量显著提高。
据梁景海介绍,现在,沙河市的玻璃企业数量少了,但整个行业实现了提档升级,增强了竞争力,以玻璃加工为主的建材 业上缴利税从原来2000多万元上升到如今的上亿元,呈现几何级增长。玻璃行业固定资产达70亿元,年产值约80亿元。
如今,沙河玻璃产业发展已占据全国总产量的20%,拥有玻璃生产企业47家、78条生产线,其中浮法生产线24条,优质浮法玻璃总产量已达7500万重量箱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中国玻璃城”。
谈到沙河市的产业结构,梁景海深有感触地说:“沙河市通过加快落后产能淘汰,全面推动玻璃行业结构调整,促进了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。”
据了解,沙河市力争在5年内,把玻璃产业打造成年产值500亿元以上、纳税10亿元以上的主导产业,使玻璃深加工率提升到50%以上,把沙河市建设成为全国规模较大、世界著名的集研发、生产、销售于一体的玻璃产业基地。